智慧能源产业将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
发布时间:2021-01-18 14:08:26 | 浏览次数: |
“预计到2025年全国能源需求总量接近55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16%左右。”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廖华在“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会上,北京理工大学对外发布了《我国“十四五”能源需求预测与展望》等八份研究报告,主题覆盖“十四五”能源发展、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全球气候保护评估、中国碳中和路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等能源行业广为关注的议题。该系列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魏一鸣领导的研究团队,根据上一年度国际和国内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形势的变化,选择特定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 《我国“十四五”能源需求预测与展望》报告执笔人廖华教授认为,在此重大历史背景下,在此重大历史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能源发展将有重大的历史转型意义,能源系统的安全清洁低碳高效转型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中的权重将显著增大,流入能源转型相关领域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将显著增多,智慧能源产业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支撑能源系统的清洁高效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规模和比重将大幅提升。 “十四五”期间的可再生能源大发展、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大迈步、国际能源建设合作大提升,将有力支撑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9月,我国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目标是美丽中国下实现能源革命战略目标思想的更进一步,将使得中国在2060年获得不仅是更清洁,也会是更经济和更安全的能源结构。 《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报告执笔人余碧莹教授认为,当前正处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重建的关键时期,全球应加大合作减排力度以实现2度和1.5度温控目标。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前期成本,但实现温控目标将为所有国家和区域带来正收益,并可于2065-2070年实现扭亏为盈。在践行全球减排责任背景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能源系统、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和森林碳汇通力合作。当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CCS大规模部署,到2060年,距离碳中和仍有 3-9亿吨二氧化碳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被称为“未来能源”和“终极能源”的氢能已经成为近两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国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等能源央企纷纷入局氢能产业链,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氢能发展方案和扶持政策。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氢的低碳发展》报告执笔人魏一鸣教授认为,氢能低碳发展将有力助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氢源结构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 作为主要的制氢方式,煤炭制氢结合CCS技术后,碳足迹显著下降,虽成本有所增加,短期内相比其他制氢技术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若进一步结合二氧化碳利用(CCU),成本将更具优势。今后我国要在制定与CCS技术规划相匹配的煤炭制氢发展战略、部署 “煤炭制氢+CCUS”规模化示范项目、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纳入煤炭制氢行业的碳交易或碳税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目前处于由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的重要转型期,还面临地方补贴停止、国家补贴退坡、放松燃油车限购、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战。 《新能源汽车产业2020年度回顾与未来展望》报告执笔人张祥教授认为,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半年受年初重大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在一系列政策引领和复工复产举措支持下,下半年已逐步走出了疫情的阴霾。 未来的推广应用需注意通过双积分等政策不断降低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重视私人消费领域的推广,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协同机制,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储能网 中国电力新闻网) |
上一篇:新兴技术或增加网络安全系统性风险 下一篇: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 |
版权所有 © 2011 - 2020 澳门大门 备案号:沪ICP备11020145号-1